护栏网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护栏网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中信资本CEO张懿宸投资坚持中国角度和机会

发布时间:2020-02-11 07:04:12 阅读: 来源:护栏网厂家

核心提示:过去2年由于创业板的造富效应,使得很多高净值个人、民营企业等非机构LP成为人民币基金的主要出资人。

2月24日,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CITIC Capital Holdings Limited,以下简称“中信资本”)公布,其旗下创业投资部门发起并设立的中信资本创业投资基金(CITIC Capital Venture Partners, L.P. 以下简称CCVP)已完成首轮6000万美元的募集,目标募集量为1.5亿美元。

这样一只“小”基金的成功募集很难吸引到看客们的注意力,尽管其背后有包括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Temasek Holdings)旗下全资子公司祥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Vertex Asia Growth Ltd)的支持;尽管这一举动不仅意味着中信资本开始涉足创业投资,还意味着其完成了包括控制收购投资、创业投资、房地产、结构融资、资产管理等业务在内的全产业链布局。

另一条新闻或许更受关注。在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inda Asset Management Co。以下简称“信达”)公布战略投资人名单中,中信资本与渣打集团、瑞士银行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共同出现。

其实,中信资本对国有企业的“偏好”,并非始于信达。从2008年迄今,中信资本所投资的国企名单中,有冠生园、辽宁抚顺挖掘机制造公司、中国投资担保公司、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以及近期投资的天津桂发祥麻花饮食集团有限公司。

中信资本的这种“战略转变”,曾让傅成(Peter Fuhrman)非常费解。这位中国首创投资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曾指出:收购国有企业这种商业模式在中国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其中包括无法取得控股地位;无法确保变革的可行性;无法使用杠杆融资;以及成功退出的高不确定性和高耗时性。

“战略转变这样的界定并不适用于我们。”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首席执行官张懿宸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强调,国内的国企并购一直是中信资本的战略重点。一个例证是目前其70%的项目资金配置在国内;而从历史上看,其专注投资的第一单就是在2004年12月联合华平投资获得哈药集团55%的股权。

中国概念为主

《21世纪》: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此前曾指出:中国的VC/PE机构很容易跟风,比如现在大家都赶着去做早期投资。中信资本做创业投资,会否也被认为是一种跟风行为?

张懿宸:我们肯定不是跟风。无论是全平台布局还是做国际投资,中信资本绝对都是做得最早的。2004年、2005年间中信资本决定专注于投资时,就分别设立了针对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直接投资基金,房地产基金、结构融资产品也是同时推出的。

创业投资基金的推出,首先是中信资本多元化综合业务平台建设的重要一步,这样可以给机构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另类投资业务合作机会。其次中信资本此前的潜在投资对象规模都相对较大,单笔投资不少于3000万、4000万美元;但我们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对资金要求比较少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在新兴行业、高科技技术领域。

如何抓住这类投资机会?我们此前也有过尝试。2008年中信资本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发起设立了开信创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开信基金”),上述的“小规模”投资往往是通过开信基金来进行的。去年年底这只基金结束了投资期,开信的团队会继续来运作中信资本的创业投资基金。

《21世纪》:为何不直接设立人民币基金?

张懿宸:没有直接设立人民币基金,确实是对人民币募集环境有些顾虑。一方面是缺乏合格的机构LP。国内真正意义上的机构LP迄今还只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社保基金”)一家。虽然保监会已经开展保险机构投资VC/PE的试点,但目前披露的成功投资案例还只有中国人寿入股弘毅投资这一例。

民间资金又有另外一系列麻烦。过去2年由于创业板的造富效应,使得很多高净值个人、民营企业等非机构LP成为人民币基金的主要出资人。这些投资人的出资能力和意愿很容易受到经济波动、二级市场起伏和国家信贷政策的直接影响;更遑论其中不乏急功近利的资本,并不适合PE投资。

即使有长期投资意愿的民间资本,也缺乏合格的渠道。由于高净值客户必须要借力私人银行或者第三方理财机构,往往使得GP团队就是在给渠道打工,前者不仅要求分享管理费,甚至还要求分享管理团队的绩效分成。

《21世纪》:早在2008年中信资本就有意于募集人民币基金。目前状况如何?

张懿宸:人民币基金首期募集已经完成,总规模为30亿元。这也是我们并不急于募集专门的人民币创投基金的原因之一,这部分资金还没有投完。我们按资产类别对基金进行了配置,有20%的资金可用于创业投资,另外房地产、夹层融资也各占20%,剩下的40%则分给了PE投资。

这只基金能募集成功,有赖于全国社保基金、中信资本股东单位对我们的支持。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是费了很大的劲。人民币基金募集的很多环节都还在摸索过程中,比如国有成分LP的出资资格、审批流程等等都还有很多不确定的环节。

《21世纪》:中信资本此前很多成功案例都在海外。人民币基金、包括创投基金的设立,是否意味着我们会就此转向国内?

张懿宸:这对我们并不能说用“转变”来形容,中信资本最大的基金是投资中国机会的。

之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海外,我此前也说过这是无奈的选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并没有并购、大股权投资的生存环境。但即使是我们的海外投资案,也是从中国概念出发的,希望把这些企业带回中国来发展。

推动资本全球化

《21世纪》: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专注于欧美市场的大基金状况并不好。中信资本会否因此调整在海外的资产配置?比如减少在海外的投资?

张懿宸:金融危机之后,并购型基金境遇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无法再依赖杠杆。由于宏观经济不好、企业盈利下降,有的触动一些条款比如要求基金往被投企业中补资本金,而基金一旦无法违约、不往里再投钱,其投资价值就会迅速下降。

这类情况我们也碰到过,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我们此前两年在美国的投资公司也出现了盈利直线下降的状况。但后来这些企业管理层趁着经济下行做了一些调整,比如缩减美国本土的成本结构、把采购平台等往海外比如中国搬。成本降下来之后,整体毛利率、利润率都开始往上涨,等到业务一回升,它的盈利增长就非常快。

对欧美的投资机会,我们认为现阶段至少从价值判断上要比国内的好,因此中信资本的国内团队也在和国际同事共同看一些可能的投资机会。关键是你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帮助这些企业在中国发展,帮助它们在中国创造新的增长点,这光靠这些企业本身是不够的。

《21世纪》:今年1月,亚信公告收到中信资本的收购提议。中概股私有化是否你们海外投资策略的一个重要变化?

张懿宸:中信资本的战略重点是中国,因此国内的高素质公司显然会是我们的目标。

总体上美国市场不是一个“非本土市场”,也就是说美国市场的投资人不是非买中国公司股票不可的。比如亚信的市值已经高达10亿美金,对中国市场而言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公司,但在美国却依然不是主流股票。我们觉得它最终还是要离本土市场再近一点。

其次诸如亚信这样的公司也面临一个转折,它在国内的业务已经很成熟了,需要发展新产品、需要制订新的发展战略。这需要冒很大风险,但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尤其是美国那种每季度都要对投资人汇报业绩的市场环境,并不适合公司做长期的战略打算。

《21世纪》:你如何看待越来越多中国基金“走出去”这件事?

张懿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好事。首先中国的GP们在积极另辟蹊径。国内的投资机会并不像上几年那样遍地都是钱;相反国际上有比较好的机会,欧美的很多项目相对便宜。

其次这有利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的融合。以往这种融合往往是通过贸易渠道实现的,在资本纽带上的融合其实很弱,这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但单靠企业主体走出去而实现资本纽带的融合会比较困难,因为这需要管理能力、文化包容能力等一系列素质,中国的企业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以及有经验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基金能起到一定的带动和桥梁作用。问题是基金能否把中国角度很好地融进去、让被投资企业有新的发展,这需要相当的功夫。中信资本围绕这个已经做了7年了。我想提醒的是,国际规则很清楚,做不好、做错了都是要受罚的。

工商税务登记查询

注册公司多少费用

代理记账报税公司